industry information
前言
本次新冠疫情,即使在今天这样医疗条件高度发达的时期,仍然已经导致全球600多万人死亡,数亿人感染,最终结果如何,还很难预料。说其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毫不为过。历史上的疫情,还没有像新冠病毒这样迅速在全球泛滥的先例。
虽然有疫苗投入使用,但目前看,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,接种疫苗对减少重症患者有明显的效果,却并不能减少人的感染率。即使感染的人也不能免疫,国外有多次被感染的例子存在。更为悲观的是,疫苗的时效性短,只有短短几个月,病毒变异非常迅速,对疫苗的有效性提出严峻挑战。
药物方面,有一些针对性的药物研发出来。但其效果,尤其是对变异病毒的有效性还未被证实。此外,药物的价格和生产能力也是一个疑问,如果只是发达国家能够使用药物的话,这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。
中国是少数几个通过强制的防疫政策取得初步成功的典范,但不仅是初始阶段,而且一直到现在为止,疫情带来的恐慌和混乱一直没有停止。本次香港、上海和吉林的疫情,已经影响到全国20多个省市,是比武汉当时疫情更严重的一次大爆发。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以万亿计。
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,无论国内还是国外,我们看到的一个共同现象是:人们恐慌,医疗资源被挤兑,进一步加剧了疫情的爆发。本次香港、上海、吉林疫情爆发,我国举全国之力应对,也只能说勉强控制局面,其中更是暴露了防疫过程中的诸多问题。有些问题是物流的问题,也有些是管理措施的问题。
面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,病毒传播快速,致死率高,外部持续输入,辐射范围广,不定时性,不定点性,长期性等,如何防范,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,同时也为我们建设应急物流体系提供了更多的启示。
启示一:如何使疫情期间的物流顺畅到达
上海疫情防控暴露出一个大问题,就是物流不能到达的问题。结果很多民生问题不能解决,因此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。
物流不能到达的原因很多,如货运车辆无法进入,配送中心无法上班,快递员无法工作等,都是与物流有关的突出问题。其它的如就医、隔离、核酸检查、小区管控、志愿者管理、方舱建设等,都是问题,但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,在此不论。
去年北京疫情期间,也存在类似情况,河北与北京,虽然只隔着一条马路,但货车司机就无法互相进入,好在想了很多办法,包括换司机不换车等,才解决这一难题。
上海的局面,不是没有物流体系,不是没有快递员,也不是没有电商购物网站,而是他们都因为严格的隔离政策,不能动弹。
对病毒有一定了解是必要的。不然除了恐慌就是死板。即使是上海,每天有2万多人感染,但大多数人还是健康的。对快递员、货车司机,一方面要安排进行及时的核酸检查和防护,另一方面,则要相信他们是安全的。对于小区,采用志愿者是一个好办法,但也不必过于死板,应灵活处置一些特殊情况,比如老人生病、儿童感染的救治、透析病人的就医等,要有特殊通道。总之,就是要让物流能顺畅安全的抵达最终用户。
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,现在情况在慢慢好起来,但愿一些成功的经验能够得以有效推广。
启示二:如何看待预防的经济效益
应急物流也是要讲经济效益的。有人说不讲,那是不对的。治未病,早预防,是被反复证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。有些灾难虽然不可能完全阻止其发生,但却可以通过预防,使其大幅度降低发生的几率,或者通过提前准备应对措施,尽量缩短灾后救援的时间,从而大幅度降低灾难所造成的损失。
疫情风险可以量化,也必须量化。疫情也好,其它自然灾害也好,它带给人类的最终是生命财产的损失。我们常常听到,生命是无价的。这只是一种对生命至上的感性表达,的确,如果从每一个个体角度来说,生命的价值往往要大大的大于任何财产的损失。因此,我们在很多关于预防的措施中,就将保护 生命放在第一的位置,如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即是如此。但对于一项具体的分析来说,却必须对生命的价值加以定义。否则,风险的量化就无法完成。如何去量化生命的价值的确是一个难题。在实际操作中,购买保险就是一种商业上的测算方法,其实这一方法完全可以用来对风险进行量化。
风险量化,才能对风险的防范做出合理的评估。面对疫情和自然灾害,由于无法事先获得准确的信息,因此,防范是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的。而人类社会的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是有限的,防范措施只能在一定尺度内进行,当防范的支出远远大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时,就属于过度防范。过度防范不仅没有必要,其实也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。
从应急物流角度来说,预防灾害不是其职责所在,它的作用是在灾难发生时,如何快速提供救援,从而减少损失。以本次新冠疫情为例,建立有效的物流体系,以应对疫情期间物资的配送,对于控制疫情,保障疫情期间生产和基本生活供给,就非常重要。
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从全局考虑,有针对性地建设。如在全国建立两级或三级应急网络节点,其中大节点以大区为覆盖区,如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、西北等,定位为服务大区和大区联动,中、小节点以省市为覆盖区。当疫情爆发时,首先是中、小节点优先响应,大节点作为统筹调度,一旦中、小节点饱和,大节点即时响应。全国各大节点联动策应。这样的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要有全国统筹控制,统一网络节点选点,统一标准,信息共享。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平战结合的思想。平时这些资源可以是民用为主,一旦紧急状态发生,立即转为战时功能。系统、设备、人员、物资都是现成的,一旦需要,其属性就转变了。国外的平战结合的例子也是很多的。
启示三:如何调度社会资源
实践表明,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,要融入到整个社会物流体系之中,而不是独成一套封闭的体系。一个独立于日常市场的物流体系是没有生命力的。最可怕的事情是,占用了巨大资源,以为可以应对疫情的爆发,而实际上不起作用。关于这一点,国家提倡的“平战结合”、“军民共建”的理念不得不说是有前瞻性的。
以上海为例,疫情期间,采取严厉的封闭措施,人人不得出门,但民生如何解决?须知2500万人的生活资料,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在平时,是由电商,以及无数的线下商店来解决的,电商是由快递小哥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,而门店则提供了居民自身购物更加便捷的条件。一旦疫情到来,这两个渠道仍然要正常运转,才可以解决问题,至少要有相当比例的正常运转,如果弃之不用,则大乱不可避免。完全依靠志愿者不是办法,志愿者只能起辅助作用。
如何使现有的渠道得以保持,一要对参与的人员执行严格的限制与筛选,不能带病工作;其二要严格隔离,比如不能任由其自由回家,应采取措施,解决其生活问题,如住宿、就餐等;第三,则是要严加防护,尽量避免感染,并每天做核酸检查,要做到这一点不是没有可能,如采用无人化交接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,这是应急物流优先要考虑的问题。
尽管社会民生问题需求量大,但仍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解决订货问题。集团采购和捐赠的货物,要进行有效的分配到各个节点仓库,形成可用库存,订货可以是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,每天公布购物清单供居民选购。疫情期间,选择性肯定不如平时丰富,但只要达到一定程度的丰富,就可以接受。
启示四:如何掌握预防的尺度
有人会质疑预防的经济性。其实要回答这一问题非常简单,就是算经济账。从另一方面讲,也是提醒预防的尺度问题。
关于预防的尺度,即花多少钱去预防的问题,每个具体的事项差异很大。这几天俄乌正在打仗,关于国防预算的话题又被重视起来。花多少钱做国防预算,每个国家的诉求不同,结果差异很大。美国要独霸全球,要绝对安全,所以它的国防预算就会很大,很多中小国家力求自保,不惹事,开销就少。另一方面,国力是决定军费预算的重要基础,国力不行,即使想多花钱,也是不可能的。
应急物流要花多少钱合适,一要看国力,二要看经济效益。
看国力很简单,就是有钱就多花,无钱就少花一些。比如预防地震问题,在日本就非常重视,所有建筑都要进行抗震设计,重要建筑还要安装减震装置。我国大量的民用建筑都没有防震措施,所以大地震一来,损失就非常惨重,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。
看经济效益,就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。按理说,应急物流都是事关人命的大事,不应过多考虑经济效益,其实不然,我们每一项决策,如果不从经济效益出发,就不可能持久。只不过,经济效益的考虑角度不同寻常罢了。分析应急物流的经济效益,有两个重要维度:
(1)要从风险带来的损失角度考虑,即疫情爆发会带来怎样的风险。这样的风险评估,可以参照保险的杠杆率。我们知道,购买保险就是为了防范于万一。而投入与产出之间会有数倍或数十倍的杠杆。比如,因为没有事先准备,疫情来时,延误了救治,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是多大;又比如,临时建设的加急费用,浪费等;还比如,物资管理混乱造成的浪费,以及对正常生活的冲击等。其中以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为重要。
(2)要从救治的费用考虑。这一方面的要素很多。比如封城的代价、检测的代价、应急配送的代价、抢救的代价、公共资源浪费的代价等。对于疫情而言,由于防治不及时,造成疫情外溢带来的潜在代价更为严重。整个国家,乃至全世界为了抗击新冠疫情,付出的代价以数十万亿美元计算,而中国至少是数万亿人民币的代价,这些代价包括误工、交通瘫痪、企业倒闭、医疗成本和防护成本增加等。有专家预测,本次新冠疫情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彻底恢复,经济损失在几十万亿美元以上。
通过对经济效益的分析,就可以很清晰的表明,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,是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的。
经济效益分析还可以指导我们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技术,以及如何逐步完善应急物流系统。包括网络的建设,平时的管理等。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过度建设,造成不必要的浪费;另一方面,则是防止搞花架子工程或者形象工程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最难的是总体规划和尺度的把握,而持续性投入和有效管理则是决定项目是否能成功的关键。
启示五:如何使预防具有针对性
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策略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。这里的“预”既指预防,也指预防中的策略。对应急物流来说,不加考虑的无策略的胡建乱建,不仅花费巨大,而且不起作用。
首先,我们要明白应急物流要应对的是那些应急需求,战争、自然灾害和重大疫情,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内容:
对战争而言:快速而稳定的物流响应,决定了战争的胜负。两军交战,千钧一发。既有人员的输送,也有物资的输送。这就要求平时做好充分准备。库存方面,要有支持一定时间的充足库存,并且要求有完善的管理措施,尤其是野外的物资管理。要有多种运输投递措施,尤其是无人化既空中投递。战争一般发生在边境,物流问题比较突出,在靠近边境的地方进行物流节点建设,对于战时迅速响应是有利的。
对自然灾害而言:无论是地震、洪水、火灾、风灾、雪灾、旱灾,还是重大污染、核辐射等,首先还是救援问题。医疗物资、食品、人员安置是重中之重。这些物资,平时的准备肯定是不充分的,要么就会造成重大浪费。策略问题,主要是完善物流设施,做到用时能快速完成集结,现场能快速完成配送。从地域看,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带上,是重点防控区域,这一区域的建筑防震要求是重点,但物流节点却要远离这些地区才是,否则地震一来,仓库完全不能使用,预防就不起作用。
重大疫情:重大疫情下,可能要封城封路,人们生活受到严格限制,大量的生活物资和医疗器械需要调配,相比自然灾害的突发性,重大疫情有过之无不及,此外,其长期性和影响范围更是自然灾害所不能比拟。对重大疫情而言,还有一个特殊情况,就是紧急状态下的管理问题。以上海为例,疫情虽然厉害,但总应该考虑如何在有效防范下展开正常生活,车辆如何衔接,物资如何配发,人员如何隔离和管理,都要有相应的预案和程序,不能临时抱佛脚,否则疫情一来,乱作一团,什么预防措施也都白搭。
我们建设应急物流体系也是如此。要做具体分析,要能解决实际问题,不要一上来就提倡高大上,高花架子,不接地气。等到灾难来时,不解决问题。
启示六:如何理解应急的长期性问题
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物流体系绝非朝夕之功,应有一个长期计划和长期投入,急者优先,先大后小,不断完善,切忌搞运动式建设。
我国的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,也取得了一些成绩。但总体来说,缺乏统一调度与管理,更缺乏长期的规划。一直在“灾害来时忙建设,灾难过后无人管”的怪圈中循环。我国不乏对应急物流建设具有专业眼光的专家,也不乏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,然而如何将他们的智慧集中起来,形成统一的决策,并持之以恒的加以执行,是我国建设应急物流的当务之急。
要意识到的是:物流技术在不断进度,国力在不断增强,社会对应急物流作用的期待在不断提升。因此,应急物流建设也要与时俱进,切忌原地踏步,这也是为什么应急物流要不断投入的重要原因。
从长远看,不仅本次疫情不会很快结束,全国各地都应做好防疫准备,而且本次疫情过后,新的疫情仍将产生。因此,对疫情的防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,制定长期策略,并配套相应的政策,才能真正起到防范的作用。
结束语
每一次灾难的发生,都会引起应急物流的大讨论和大建设,这次新冠疫情也不例外。早在两年前,疫情刚刚爆发,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,于是很多关于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提案也相继被提出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的提案又被束之高阁,有的方案虽然被采用,却处于没有发挥作用和无法发挥作用的尴尬之中,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。如何建设应急物流体系,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应该指出的是,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与运营管理,并非一件简单的事,唯其艰难,所以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,集中优势财力和人力,以终为始,以目标位导向,不断探索,不断创新,不断完善。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启发,远非建设的全部,最多是一点粗浅的体会。
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也好,预防的措施也好,防疫的策略也好,归根到底,一是要预防疫情爆发,而更重要的是防止不合理的防治措施带来巨大的次生灾害。人的错误在所难免,但如果我们不从主观上认识到最终目的所在,只是一味的盲目施策,则很有可能把好事办成坏事。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多。
本文虽然有些像老生常谈。希望这些启发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,进而形成决策。其实,最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,而非一时兴起,更不能朝令夕改。我们的每一份投入,要为今后的抗疫发挥作用,要为今后的灾难买一份保险。我们的每一次反思或觉悟,要能够警醒后人不再重复过去的错误,更不能重蹈覆辙。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