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mpany dynamics
功利性:是指一个人做事目的性太强,讲究实际效益和注重成本与报酬。功利性略带贬义。但在实际生活中,尤其在一些企业行为中,功利性往往比较突出。比如投资,就一定要讲究回报,这就是功利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,也没有什么不妥。
我上大学那会儿,对学什么科目其实心里是没有什么预设目标的,至于为什么选择了力学,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眼睛的原因。学习数学和力学没有视力这一方面的限制。结果班里很多同学都是如此。这是物以类聚、同病相怜的最直接体现。其实力学是什么,自己当时是不清楚的。
力学是什么,估计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。我到现在也不能很清晰很通俗地跟别人解释力学到底是什么,或者有什么用。如果查阅百度,对力学有一个定义:力学(mechanics)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。进一步的解释是:力学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,是有关力、运动和介质(固体、液体、气体和等离子体),宏、细、微观力学性质的学科,研究以机械运动为主,及其同物理、化学、生物运动耦合的现象。力学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学科。它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、液体及气体的平衡、变形或运动的关系。力学可区分为静力学、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,静力学研究力的平衡或物体的静止问题;运动学只考虑物体怎样运动,不讨论它与所受力的关系;动力学讨论物体运动和所受力的关系。但看完这一定义,估计会有更多的人不理解力学到底是什么了。
上大学的时候,估计很多人也如我一样,只知道根据课表安排,一门一门的学,一道题一道题地去练习。开始两年的基础课,基本是数学为主,什么数学分析、解析几何、常微分方程、偏微分方程、概率论、复变函数、微分几何,直到毕业。到底这些知识有什么用,当时是不知道的,也少有人去想。反正是要求学习的,自己只管学好考好即可。
我想,这种盲目学习的心理,也许就是学习知识时最宝贵的心理。正因为没有了预设的目标,没有了功利性的驱使,我们才漫无目的学。直到有一天,自己毕业了,走向了社会,突然发现自己的所学能够派上用场。
其实,我们学了那么多的东西,并不是每一样都派上了用场,好多知识感觉没有用处。但如果细究起来,其实所有的知识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应用,只是自己平时不知道罢了。
要说完全没有目的,也不是的。至少我们在报考志愿的时候,老师们还是给我们做了一些策划的。而且,自己也知道,大学毕业后要考研究生,甚至要出国,所以至少英语要学好。因此,我们在读书的时候,每个人都特别关注学好英语。
写这篇文章,起因是给大学毕业刚进入社会的同学们的讲话,期间讲到要继续学习和不断学习的问题。当时讲得不是很深入,就有了写一篇文章的想法。不想,这篇文章一写花了很长时间。
一个人大学毕业,或者研究生毕业,甚至是博士毕业,其实学的知识是有限的。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。方法其实是最重要的。古人云: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讲的就是方法比实物重要。知识浩如烟海,如何能够在短短的几年大学生活里完成的了呢?所以,不断学习,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说到学习要少一些功利,其实是一个客观的事实。即在很多情况下,你没有办法搞清楚哪一些该学,哪一些不该学。即使有老师给了指南,你也无法区分。因为我们面对的知识太多了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知识之于人生就像食物之于身体,你不可能只吃那些有益于身体的东西,你也无法区分那些东西是有益于身体的,有些食物可能好吃,但不见得有营养,有些难吃,却对身体的确有好处,你更加不知道的是:是哪些食物让你长大成人。而不断学习的道理,其实也与食物相似,你不能因为今天吃饱了,就可以明天不吃,一个人要不断学习,活到老,学到老。
有些知识,你可能觉得没有用处,但却有兴趣;有些知识,你可能觉得很有用处,却提不起兴趣。我认为,学一些无用却感兴趣的东西是必要的。读大学时,很多同学迷恋上了武侠小说,我也是。有一段时间,我们宿舍的大多数人都如此。金庸的武侠小说,基本都看了一遍,有些章节甚至看了几遍。很多人批评金庸的武侠小说,认为难登大雅之堂,但我不这么认为。读金庸的小说,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愉悦感,小说中的很多场景,是很多人梦里的场景和梦想中的场景,或美仑美奂,或大气磅礴,无论是昆仑山的古堡,还是江南的烟雨楼,还是桃花岛的小屋,都令人神往;小说中的人物,是理想中的人物,英雄美女,或武功盖世,或美貌绝伦,杨过的侠义,黄蓉的美貌,相信就是很多少男少女的理想,小说中的故事,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。爱恨情仇,侠气冲天,很是过瘾。武侠中的江湖,看似险恶,却人人向往,江湖中的侠士,一诺千金,令人钦佩不已。金庸对我的人生的影响也是很大。
人们常常质疑中国的教育有问题,有很多方面,其一是过早分科,在高中时就分出文理科,其实这对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。从小学到中学,其实是通识教育阶段,是应该全面教育的。一个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,对其认识世界是十分有帮助的。尤其是学习文科的同学,掌握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的基础知识,不仅有利于今后的生存有很大帮助,而且对于其在生活和工作中辨别是非也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有很多官员,甚至是很高级别的官员,对常识缺乏应有的了解,不仅会闹出很多笑话,而且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。
数学是百科之母。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有的人把算术甚至四则运算等同于数学,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。数学按照其定义,是研究数量、结构、变化、空间、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,是一门基础科学。而算术仅仅是数学中最基础和最初等的部分。
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数学(包括微积分)并不难学,有的人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,就从心底排斥数学,恐惧数学,其实是对自己没有信心。我的建议是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,就如同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常识一样。学习文科的同学应该对数学有足够的重视,至少,学好数学对于学习历史、艺术、哲学、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。
基础学科就如同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养分,是互相支撑和互相关联的。过早的分科其实是一种功利性的表现。一开始就要求分出文科或者理科,经济或者计算机,从而忽视了基础课程的基础支撑作用,忽视了知识的关联性,导致人才成长出现畸形和营养不良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缺乏大发明家、大科学家。
有时,我们看到“天赋”的重要性。其实,“天赋”是存在的,但有的也是培训和教育的结果。比如体育天才,身体条件就非常重要。围棋天才、音乐天才、数学天才,则更多的是从小就表现出在这些方面的天赋。有些家长要孩子学钢琴,学这个学那个,出发点是好的,但却是功利性的一种体现。作为孩子来说,锻炼好身体,树立良好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,学习好常识,恐怕是最重要的。有些有天赋的孩子,培养其爱好是可以的,但这样的孩子是少之又少。
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。上世纪70~80年代,当时喊这一口号,无非是强调理工科的重要性。因为,在中国几千年的科举考试中,只有文科是独一无二的,其它科目,尤其是理工科没有任何地位。直到被洋人打得满地找牙,才知道仅仅会写文章是不够的。科技开始被国人所重视。
著名作家莫言曾戏言,科学是有用的,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。这是因为他认为文学不产生物质价值。虽然我们知道文学艺术也是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的。但细想他的话其实是有很深的道理的。很多人沾沾自喜,以为写了几本书,就觉得高人一等。其实,大量的图书和论文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,只是垃圾而已,有些甚至是有害的。但是,这丝毫不能掩盖图书的巨大作用。人类的进步,正是依靠知识的传承才得以不断向前。
很多哲人们都劝导人们多读书,因为,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我们读书就是去与人类的智者交流,从他们的著作里吸取养分,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睿智。这是人类智慧传承的基本途径。
或者有人会问:为了做项目和搞研究,而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查阅专门的资料,这算不算是一种功利性?
的确,我们遇到一个问题,或要完成一项研究,需要查阅相关的专门资料,或补充相关的专门知识,而去做专门的有选择性的学习。但这与功利性是不同的。人类知识无穷,人的精力有限,在专业的领域,查阅专门的资料,做相关的专门培训,不仅必要,更是必须的。因为这样才能集中精力,心无旁骛。
不可否认的是,随着我们走入社会,在这样一个分工极其明确和细致的社会,我们会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细分的领域。我们也会自然地选择地学习,久而久之,我们会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。而这正是一个人发展的正常轨迹,而并非是功利性。我们提倡不断学习,广泛涉猎,功利性的学习在于,仅仅为了一个具体目的而学。过于功利性的学习,往往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。有时,学习也像工作一样,需要休息,需要放松,这是功利性学习所不能达到的。有时,即使是做专门的学习和研究,也要广泛涉猎,不能只听一家之言。既要了解权威的经验和教训,也要学习行业其它人的经验,甚至是各种相互矛盾的经验和知识。古人云,兼听则明。有时,不同学科的互相借鉴,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有意思的是,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,往往还是著名的文学家、诗人、艺术家,如爱因斯坦就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;达芬奇更是一位杰出的天才,他是集画家、雕塑家、音乐家、科学家、医学家、生物学家、建筑师于一身的盖世奇才;又如我的大学老师,著名的力学家叶开沅先生,就是一位对戏剧有很高造诣的学者,他还担任过中国戏曲协会的常务理事和甘肃省戏曲协会理事,还出版有专著。这一方面是其天分所致,更重要的是兴趣所致。